为啥会长肠息肉?有没有办法预防?

发布于 2019/09/24 14:27 复禾健康

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大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等不同种类,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该积极处理。

腺瘤性息肉

息肉的病理学类型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成为非肿瘤性;

腺瘤性息肉择优一定的癌变几率,一般称作腺瘤,或肿瘤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肿瘤性息肉,只要体积够大,也有恶变倾向。

一般认为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当然,并非所有的腺瘤都会发生癌变,其实多数大肠腺瘤终生都不会发生癌变。

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腺瘤的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大体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

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