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腺癌是什么病
发布于 2025/06/28 12:44
发布于 2025/06/28 12:44
肠癌腺癌是结直肠腺癌的简称,属于结直肠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起源于肠黏膜腺上皮细胞。肠癌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肠道息肉恶变、慢性炎症刺激、高脂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酗酒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症状。
约20%肠癌腺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直接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者需从20岁起定期进行肠镜筛查,必要时需预防性切除高危肠段。基因检测可帮助识别APC、KRAS等基因突变携带者。
腺瘤性息肉经过5-15年可能进展为腺癌,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癌变概率显著升高。内镜下可见息肉表面分叶状改变、血管异常增生等恶变征象。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每半年复查肠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超过10年时,肠癌风险每年增加约0.5%。炎症导致肠上皮反复损伤修复,可能诱发TP53基因突变。这类患者需每年进行染色内镜监测,长期服用5-氨基水杨酸制剂控制炎症活动。
长期摄入红肉、加工肉制品会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生成,而膳食纤维不足将延长肠道致癌物暴露时间。吸烟产生的多环芳烃可直接损伤肠黏膜DNA。建议每日摄入30克膳食纤维,限制红肉每周不超过500克。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会促进肠道细胞增殖,肥胖人群脂肪组织产生的炎症因子可能加速癌变。这类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BMI维持在18.5-23.9之间,必要时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
肠癌腺癌的预防需建立健康饮食习惯,每日保证足够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限制酒精每日不超过25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高危人群应每3年接受结肠镜检查。确诊患者术后需定期监测癌胚抗原,配合医生完成辅助化疗方案,保持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