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发布于 2025/11/21 20:16
发布于 2025/11/21 20:16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或心瓣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常伴随赘生物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由口腔操作、皮肤感染、静脉吸毒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贫血、脾大等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并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包括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口腔操作如拔牙可能导致细菌入血,皮肤感染或静脉吸毒时病原体可直接侵入血流。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病变患者更易发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属于高危人群。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乏力、盗汗等全身感染表现,听诊可闻及新出现的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瘀点、指趾末端Osler结节等栓塞表现。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亚急性起病者症状可能较隐匿。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改良Duke标准是常用诊断依据,主要标准包括血培养阳性、超声发现赘生物或瓣周脓肿。次要标准包括发热、血管现象、免疫学现象等。血常规检查常见贫血、白细胞升高,尿常规可能发现血尿或蛋白尿。
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严重瓣膜损害可能需行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周期通常需要4-6周静脉抗生素。对于高危人群,在进行口腔等有创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科检查。有心脏基础疾病者在进行有创操作前应告知医生。避免静脉吸毒等高风险行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尽早就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遵医嘱长期随访。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出现气促、水肿等症状加重时应立即就医。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牙龈出血。
上一篇 : 长效普利类降压药首选
下一篇 : 心脏处像被针扎一样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