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尿蛋白检查方法,你需要了解一下

发布于 2021/01/20 16:25 复禾健康

尿蛋白,顾名思义,就是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蛋白质排出量小于150mg。当尿液中蛋白质增多时,往往提示肾脏损伤,所以尿蛋白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专家提倡,民众应该养成定期监测尿蛋白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疾病信号,监测疾病治疗效果。如何检测尿蛋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6种方法。

一、观察尿液

蛋白尿常表现为泡沫尿,即尿液中泡沫增多,形似啤酒泡沫,且长时间不易消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就是在发现尿液泡沫增多之后而去医院就诊,结果发现了蛋白尿,被确诊为慢性肾脏病。

但是,不止蛋白尿,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尿液泡沫增多,如排尿过急、排尿位置高、泌尿系统感染、尿液浓缩(出汗多、喝水少、腹泻等)、尿糖增多等。所以,通过观察尿液的方法来判断蛋白尿,准确性低,只能作为怀疑蛋白尿的依据,不能用来确诊蛋白尿。

二、尿蛋白试纸

尿蛋白试纸是用于做蛋白尿测定的试纸,适合家用,操作简单,无需医生指导,使用者根据操作说明书,即可测试尿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以及尿蛋白含量等级。

具体操作方法为:第一步,留取清洁的中段尿;第二步,将尿液放置5~10分钟后,把试纸浸入尿液中,约2秒后取出试纸;第三步,30秒后将试纸上的颜色与色卡做对比,根据颜色深浅读取数值。

但是,使用尿蛋白试纸只能做定性检测,也就是只能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尿蛋白,无法判断尿蛋白的具体数量,而且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不能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也不适合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三、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也是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其中就包括尿蛋白检查。如果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则结果呈阳性,用“+”表示,按照尿蛋白数量从少到多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即从1个“+”到4个“+”,弱阳性用“+-”表示。

尿常规检查也属于定性检查,准确定也不算高,不作为衡量尿蛋白准确含量的指标,也不能准确诊断。如果尿蛋白检查结果呈阳性,需要进一步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

四、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叫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是判断尿蛋白含量多少的“金标准”,通过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来测定尿蛋白的含量,进而计算出24小时内尿蛋白总量。

具体方法是:把早上第一次小便排干净,从第二次小便开始留尿,记录第一次小便的时间,直到第二天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将这24小时内的全部尿液放到同一个容器中,均匀混合,然后取出10~20毫升的尿液,拿到医院化验。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超过3.5g/d,为大量蛋白尿,一般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或者严重肾病。

一般情况下,肾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都是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参考标准。

五、尿蛋白电泳

尿蛋白电泳,是将尿蛋白按其分子量大小、顺序分为不同组分,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一种试验,可以分析尿中蛋白成分的分子量范围,分辨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为肾脏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需要通过尿蛋白电泳检查,确定肾脏损伤的具体位置,为更好治疗提供指导。

六、尿蛋白肌酐比

尿蛋白与肌酐比值测定,是监测尿蛋白排出情况的一种新的可靠方法,可以反应人体一天的尿蛋白量,其正常范围是0.10~0.20,准确性较高,临床主要用于观测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留取标本比较繁琐,而且幼儿配合度不高,留尿困难,结果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影响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尿蛋白肌酐比能够替代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用于评估病情、评价用药效果以及评定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以上六种常用的尿蛋白测定方法,均有其适用人群和应用场景,具体选择哪一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