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患者能引起不育吗

发布于 2016/09/26 19:32

胆囊息肉患者能引起不育吗?胆囊属于消化系统,切除胆囊不会影响性功能生育的。胆囊息肉这一疾病,很多人觉得很陌生,但这种疾病的发病概率在不断的上升,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胆囊息肉的危害都有哪些。希望大家能有所警惕,同时也希望这一疾病引起大家的重视。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一、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百分之六十五,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百分之六十二点五。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百分之九十七,百分之五十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二、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5、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百分之三十,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9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四直径<10mm,百分之六十六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百分之八十八直径>10mm,百分之七十五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百分之零点七,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百分之九点六;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百分之一点八五,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6、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三、其他一些病变:

7、部分可无任何表现。

8、每年大约百分之二的“无表现”会出现胆绞痛、急性胆囊炎发作。引起胆囊壁循环障碍、胆囊积脓坏疽,甚至胆囊穿孔、腹膜炎。

9、小的息肉可经胆囊管排至胆总管、并经胆总管末端排入十二指肠,而每次排石过程均可能损伤胆总管末端的壶腹部括约肌,反复排石则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或胆囊息肉排至胆总管末端嵌顿、继发胆总管息肉、胆源性胰腺炎及急性胆管炎。严重者急性重症胆管炎及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危及生命。

10、大的息肉嵌顿、压迫胆囊及其邻近器官会形成胆内瘘,如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横结肠瘘、胆囊胆总管瘘等。

好了说了那么多关于胆囊息肉的危害,大家有没有对这种疾病多了一些了解呢?如果有需要了解更详细一点的请点击下面的在线咨询,您会的到更加详细的解答!

胆囊息肉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