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疫苗并不一定真的有用 预防宫颈癌还得多做诊断

发布于 2022/05/31 18:00

奶师组赴港打宫颈癌疫苗

目前,医学界已经明确了人乳头瘤病毒(英文缩写)HpV)这是女性宫颈癌的主要原因。第一种宫颈癌疫苗于2006年在美国上市,已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宫颈癌疫苗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尚未获得批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香港开始了疫苗接种的趋势,有些人也会去澳门接种疫苗。

所有疫苗都不能预防HpV病毒

宫颈癌疫苗不是‘万能药’,只能预防70%的HpV病毒。宫颈癌疫苗注射后可激活体内免疫系统,以后遇到HpV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杀死HpV。但因为不能预防一切HpV病毒,所以即使接种宫颈癌疫苗,也不代表不会得宫颈癌。

病后接种疫苗无效

有研究显示,宫颈癌疫苗的保护效果随着接种人群年龄的增长而急速下降,因此,女性在初潮前后接种效果最佳。对此,陈志辽表示,中国女孩子在9—17岁期间接种比较好,这时候一般没有感染HpV病毒更有效;男孩也可以接种宫颈癌疫苗,因为它可以预防HpV尖锐湿疣是由病毒引起的。

为什么宫颈癌疫苗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宫颈癌有一个著名的名字"女第二杀手",仅次于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多万妇女死于宫颈癌。中国每年发现13万例新病例,约有3万人死亡。谁容易得宫颈癌?

谁容易得宫颈癌?

1.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数据显示,99.6%宫颈癌因HpV感染引起。

2.多性伴侣:

多个性伴侣与宫颈原位癌和宫颈癌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因为精子进入阴道后产生精子抗体,通常在4个月左右完全消失。如果性伴侣多,性交频繁,会产生多种抗体(异性蛋白),更容易患宫颈癌。

3.早婚多育者:

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是21-25岁组的3倍,是26岁以后结婚的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病率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而增加,7个以上的女性比1-2个女性高10倍以上。

4.年龄:

20岁以前的女性患宫颈癌的概率较低,20-50岁的宫颈癌发病率较高,50岁以后的发病率较低。总的来说,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去年,北京一家医院诊断了9例宫颈癌,主要为34-48岁,其中40岁以下为33岁.40-48岁的人占66%.6%。

5.宫颈不典型增生者:

特别是中重度患者,如果不积极治疗,也可能转化为宫颈癌。

此外,口服避孕药、吸烟和低收入患者也是宫颈癌的高发人群。

虽然注射宫颈癌疫苗可以使身体产生抗体,降低患宫颈癌的风险,但疫苗并不能预防一切HpV病毒,病后接种疫苗无效。专家指出,宫颈癌主要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早期诊断",所以要了解宫颈癌的早期症状。

宫颈癌的主要早期症状如下:

1、伴有宫颈糜烂:一般宫颈癌患者多伴有宫颈糜烂,严重糜烂是癌变的主要原因。

2、接触性出血:接触性出血是宫颈癌最突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性交或妇科检查,或排便困难,阴道分泌物与血混合。

3.阴道不规则出血:老年妇女绝经多年,突然没有理由"来潮了"。出血量往往不多,不伴有腹痛、腰痛等症状,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种阴道不规则出血往往是宫颈癌的早期迹象。许多老年患者来看医生,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4、疼痛:下腹或腰骶经常出现疼痛,有时疼痛可出现在上腹部、大腿和髋关节,每个月经、排便或性生活加重,特别是当炎症向后沿子宫骶韧带或沿宽韧带底部扩散时,形成慢性子宫旁结缔组织炎,宫颈主韧带增厚,疼痛更严重。每次接触宫颈时,立即引起髂窝、腰骶疼痛,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恶心等症状,影响性生活。

5.阴道分泌物增多:多为白带增多,后伴有气味和颜色变化。由于癌灶的刺激,宫颈癌患者分泌功能亢进,产生粘液样白带,因此生育年龄患者不再有白带性状和数量的周期性变化:绝经后患者异常,白带数量增加,粘性,有时血性。这种白带异常的表现,包括数量的增加及其性质的变化,是宫颈癌的早期症状。

温馨提示:宫颈癌需要6-8年才能从早期炎症发展到恶性癌症。如果你掌握了这段时间,你可以发现癌症的早期病变,发现越早,治愈率就越高。

更多文章推荐》

办公室家庭警惕潜伏在他们周围的肺肿瘤

注重生活细节,享受无癌健康的生活

甲状腺癌"异军突起"女性要多加注意

警惕乳腺癌"三部曲"

盲目美黑小心皮肤癌"瞄"上你

宫颈癌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