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怎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3/09/08 07:29
发布于 2023/09/08 07:29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知道母乳性黄疸是什么,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
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一般正常情况下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内缺乏一种促进胆红素代谢的酶所致,从而引起小儿肠道内的胆红素不能正常排泄,由于小儿肝肠循环的存在,胆红素被重新吸收回血液。母乳性黄疸可以给小儿应用双歧杆菌,改善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肠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出,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有较好作用。母乳性黄疸随着小儿自身能够生成促进胆红素代谢的酶以后,黄疸可以逐渐消失,一般在出生后三个月左右可以完全消失。
一般母乳性黄疸是现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
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上一篇 : 晒黄疸晒哪个部位 黄疸每天晒几次
下一篇 : 病理性黄疸吃药能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