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中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可以治愈吗
发布于 2024/10/04 06:40
发布于 2024/10/04 06:40
脑梗中风一般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是缺乏运动、药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如果病情较轻,只是出现了轻微的头晕、头痛等症状,早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般是能够治愈的。如果病情较严重,出现了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后遗症,这种情况一般是不能治愈的。建议及时就医,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性的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具体如下:
1、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脂肪、胆固醇等附着于血管壁,使血管壁变得狭小,导致血液流动减慢,久而久之形成堵塞,增加了卒中风险。坚持每天进行30分钟到40分钟慢跑、瑜伽等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2、药物因素:有些抗凝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异常或血压波动,从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在使用药物时,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长期使用的潜在风险,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当或过量使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3、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使血管内膜变得粗糙,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一旦破裂或脱落,就会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脑卒中。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甘油果糖注射液等脱水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症状。
4、糖尿病: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使血管管腔狭窄,同时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微血管病变,从而引起脑动脉硬化和缺血性脑卒中。可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5、动脉粥样硬化: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时,血管壁上的斑块沉积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当斑块不稳定或破裂时,可能会形成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导致脑部缺血甚至坏死,从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对于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搭桥手术等手术治疗。
除上述原因以外,血栓栓塞、风湿性心脏病、血脂代谢紊乱等原因也可能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心态,积极适应现有状态,定期进行体检,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