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结核的药物治疗

发布于 2016/12/16 13:02

子宫内膜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肾结核、胃肠、骨或关节结核等,偶尔也可为全身粟粒性肺结核的一部分。当结核杆菌感染机体后,一般不马上发病,而是经过一段潜伏期。在潜伏期间,当机体处于抵抗力差的情况下,结核杆菌便能侵犯子宫内膜,最终将累及到内膜基底层。那么,子宫内膜结核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应用是治疗结核的重要措施。

(1)常用的抗结核药物:理想的抗结核药物具有杀菌、灭菌或较强的抑菌作用,毒性低,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药源充足;经口服或注射后药物能在血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并能渗入吞噬细胞、腹膜腔或脑脊液内,疗效迅速而持久。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分为4类:

①对细胞内外菌体效力相仿者,如利福平、异烟肼、乙硫异烟胺和环丝氨酸等;

②细胞外作用占优势者,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和紫霉素等;

③细胞内作用占优势者,如吡嗪酰胺;

④抑菌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钠、乙胺丁醇和氨硫脲等。

链霉素、异烟肼和对氨基水杨酸钠称为第一线药物;其他各药称为第二线药物。临床上一般首先选用第一线药物,在第一线药物产生耐药菌株或因毒性反应患者不能耐受时则可换用1~2种第二线药物。

(2)化疗方案:了解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并结合药物的副作用是选择联合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①长程标准化疗:采用链霉素(SM)、异烟肼(INH)和对氨基水杨酸钠(PAS)三联治疗,疗程1.5~2年。治愈标准为病变吸收,处于稳定而不再复发。但因疗程长,部分病人由于症状消失而不再坚持正规用药导致治疗不彻底,常是诱发耐药变异菌株的原因。治疗方案为开始2个月每天用链霉素(SM)、异烟肼(INH)和对氨基水杨酸钠(PAS),以后10个月用异烟肼(INH)和对氨基水杨酸钠(PAS)(2SHP/10HP),或2个月链霉素(SM)、异烟肼(INH)和对氨基水杨酸钠(PAS),3个月每周用链霉素(SM)2次,每天用异烟肼(INH)和对氨基水杨酸钠(PAS),7个月用异烟肼(INH)和对氨基水杨酸钠(PAS)(2SHP/3S2HP/7HP)。

②短程方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了抗结核药物短程方案,与长程标准方案对照,证明减少用药时间和药量同样可达到治愈效果。近年来倾向于短程化疗方案,以达到疗效高、毒性低和价格低廉的目的。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