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败血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

发布于 2025/04/26 21:36

小孩败血症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免疫调节、器官功能支持、原发病灶处理等方式治疗。小孩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缺陷、创伤或手术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

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是常见病原体。感染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伤口侵入血流。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皮肤瘀点,血培养阳性可确诊。治疗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抗生素,疗程至少10-14天。

2、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腺病毒等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接触感染。免疫系统未成熟的新生儿更易发生病毒性败血症,伴随嗜睡、喂养困难、肝脾肿大。采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同时输注静脉免疫球蛋白提升免疫力。早产儿需在NICU进行心肺功能监测。

3、真菌感染:

早产儿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念珠菌、曲霉菌感染风险增加。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是真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诱因,表现为顽固性低血压、视网膜病变。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卡泊芬净抗真菌治疗需持续4-6周,必要时需拔除感染导管。

4、免疫缺陷: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慢性肉芽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易反复发生败血症。基因检测可发现CYBB、IL2RG等基因突变,常合并肺炎、中耳炎等机会性感染。除抗感染治疗外,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功能。

5、创伤或手术:

烧伤、复合伤或腹部手术后,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导致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风险高,伤口化脓、引流液恶臭是典型表现。清创手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甲硝唑等广谱抗生素可控制感染进展。

患儿需卧床休息并给予高蛋白流质饮食如母乳、氨基酸配方奶,维持每日100-120kcal/kg热量摄入。体温超过38.5℃时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恢复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定期复查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评估疗效。疫苗接种需推迟至感染控制后3个月,接触者预防性使用利福平可降低脑膜炎球菌传播风险。

败血症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