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发布于 2025/04/27 11:27
发布于 2025/04/27 11:27
血小板减少可能由骨髓生成障碍、免疫性破坏、脾功能亢进、药物副作用、感染等因素引起。
造血干细胞异常或骨髓浸润性疾病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会抑制巨核细胞分化,伴随贫血、感染倾向。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艾曲泊帕,严重者需造血干细胞移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疾病会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患者常见皮肤瘀斑、黏膜出血,可能伴关节肿痛。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静脉丙种球蛋白为一线治疗,难治性病例可考虑利妥昔单抗或脾切除术。
肝硬化、疟疾等疾病导致脾脏滞留过多血小板。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能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需改善肝功能,脾动脉栓塞或脾切除可提升血小板计数,同时需预防血栓风险。
肝素、磺胺类抗生素等药物可能诱发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临床表现为用药后突发血小板下降,伴注射部位瘀斑。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出血时输注血小板,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登革热、HIV等病毒感染可直接抑制骨髓或引发免疫反应。患者多有发热、乏力等感染征象。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奥司他韦、替诺福韦,重症需联合血小板输注支持。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动物肝脏,限制饮酒。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⁹/L或出现自发出血时应及时血液科就诊,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严重出血倾向者需绝对卧床,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上一篇 : 血小板减少的三大原因
下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