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性尿毒症
发布于 2025/04/29 06:41
发布于 2025/04/29 06:41
溶血性尿毒症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能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补体系统异常、药物反应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血浆置换、补体抑制剂、透析等方式治疗。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感染是儿童溶血性尿毒症最常见诱因,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患者常先出现血性腹泻,随后发展为贫血和少尿。治疗需早期静脉补液,重症需血浆置换清除毒素。
补体调节蛋白如CFH、CFI基因突变可导致补体过度激活,引发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这类患者多无前驱腹泻,可能出现高血压和神经系统症状。靶向治疗需使用依库珠单抗阻断补体C5活化。
环孢素、奎宁等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药物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临床表现为用药后突发血红蛋白下降,伴乳酸脱氢酶升高。首要措施是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浆输注。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进展为HELLP综合征或产后溶血性尿毒症,与胎盘释放抗血管生成因子有关。特征性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和子痫症状,分娩后持续恶化需警惕,治疗需联合降压和血浆置换。
DGKE基因突变等遗传缺陷可导致婴幼儿期复发性溶血性尿毒症,这类患者多伴有蛋白尿。肾活检可见血栓性微血管病变,长期管理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部分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生食可能携带STEC的肉类或蔬菜。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和尿量。护理重点在于观察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和神志变化,出现新发瘀斑或嗜睡需立即就医。溶血发作期间应补充叶酸和铁剂纠正贫血,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高钾食物摄入。
上一篇 : 肾动脉狭窄会引起尿毒症吗
下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