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病因及症状

发布于 2025/05/04 09:53

急性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是常见病原体,通过粪口传播或接触污染物品感染。病毒侵袭肠黏膜导致绒毛萎缩,引发水样腹泻和电解质紊乱。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易出现持续3-7天的稀水样便,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2、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菌或大肠杆菌污染食物后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典型表现为突发绞痛、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伴随38℃以上高热。严重者可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需抗生素治疗。

3、饮食不当:

摄入生冷、变质或过敏食物后,胃肠道发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未彻底加热的海产品可能含组胺毒素,30分钟内即引发剧烈呕吐。酒精或辛辣食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产生烧灼样上腹痛。

4、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肠黏膜保护机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窦部糜烂,表现为黑便伴隐痛。抗生素扰乱肠道菌群后,易诱发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5、寄生虫感染:

贾第鞭毛虫或阿米巴原虫通过污染水源传播,潜伏期2-3周。特征为间歇性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可见果酱样黏液。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肠壁溃疡或肝脓肿,需抗原检测确诊。

发病期间宜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乳制品加重腹泻。症状缓解后逐步引入香蕉、馒头等低纤维食物,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处理呕吐物时佩戴手套。老年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尿量减少等脱水征象时,需立即静脉补液治疗。恢复期可服用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2周内忌食生冷海鲜及高脂食物。

肠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