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类型
发布于 2025/05/06 14:32
发布于 2025/05/06 14:32
细菌性痢疾主要分为急性典型细菌性痢疾、急性非典型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和携带者型细菌性痢疾五种类型。
急性典型细菌性痢疾表现为突发高热、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可达10-30次,伴有明显里急后重感。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该类型需与沙门菌肠炎、阿米巴痢疾等疾病鉴别,确诊后需进行隔离治疗。
急性非典型细菌性痢疾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或无热,腹泻次数较少,粪便呈稀水样或糊状,含少量黏液但无显性脓血。该类型易被误诊为普通肠炎,但粪便培养仍可检出病原菌。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脱水症状,需注意补充电解质。
慢性细菌性痢疾指病程超过2个月者,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导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发作期症状类似急性型,缓解期可仅表现为肠道功能紊乱。该类型患者肠黏膜呈慢性炎症改变,部分可发展为肠黏膜溃疡或息肉。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可迅速出现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感染性休克,而肠道症状初期不明显。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病死率高,需立即抢救治疗。
携带者型细菌性痢疾指无临床症状但粪便持续排菌者,包括恢复期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带菌状态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是重要的传染源。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如发现带菌需暂时调离岗位,直至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
预防细菌性痢疾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患者餐具应单独消毒,排泄物需用漂白粉处理。恢复期宜进食低渣、高蛋白饮食,慢性患者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出现持续腹泻或血便时应及时就医,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重症发生。疫区居民可考虑接种痢疾疫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