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血小板低怎么回事
发布于 2025/06/07 08:13
发布于 2025/06/07 08:13
单纯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脾功能亢进、骨髓造血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输注、病因治疗、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脾切除手术等方式干预。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最常见病因,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破坏加速。典型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严重者可能出现鼻出血或牙龈渗血。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难治性病例可考虑利妥昔单抗或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部分抗生素、抗癫痫药、肝素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通常在用药后1-2周出现血小板下降,停药后多可自行恢复。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短期使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导致血小板一过性降低,儿童多见。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感染症状,血小板通常在感染控制后4-6周恢复正常。重症患者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防止出血。
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在脾脏滞留增多,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表现为脾脏肿大合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多在50×10⁹/L以上。部分患者需脾切除或脾动脉栓塞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往往伴随全血细胞减少,需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急性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支持。
血小板低于30×10⁹/L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损伤,忌食坚硬带刺食物。建议每日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鲜枣等水果,适量摄入花生衣、红皮花生等可能辅助提升血小板的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女性患者月经期需加强观察出血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变化,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内出血征兆需立即急诊处理。
上一篇 : 单纯白细胞减少的原因
下一篇 : 单核细胞低点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