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起因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28 07:24
发布于 2025/06/28 07:24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致病。手足口病的起因主要有病毒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接触传染源、季节因素等。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肠道病毒,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这些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粪口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咽部或肠道黏膜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症状。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粪便、疱疹液均具有传染性。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易感手足口病的重要原因。6个月至5岁儿童体内缺乏对肠道病毒的抗体保护,病毒侵入后容易大量繁殖。营养不良、近期患病或接种疫苗后暂时性免疫功能下降也会增加感染概率。早产儿和存在基础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风险更高。
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状况会促进病毒传播。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衣物后,通过揉眼睛、摸嘴巴等行为导致感染。托幼机构、游乐场等儿童聚集场所若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病毒扩散。饭前便后不洗手、共用毛巾等行为会显著增加感染机会。
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潜伏期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都具有传染性。家庭内部成员交叉感染常见,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接触患者疱疹液、共用餐具或亲密玩耍都可能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是高发期。温暖潮湿环境有利于病毒存活和传播,5-7月为发病高峰。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病毒传播效率,雨季和气温骤变时发病率上升。不同地区流行季节可能存在差异,南方地区流行期通常长于北方。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儿童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流行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和隔离措施。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目前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灭活疫苗可用于预防重症手足口病,适龄儿童可考虑接种。
上一篇 : 水痘疫苗第二针什么时候接种
下一篇 : 为什么放化疗会出现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