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营养不良性贫血
发布于 2025/06/28 10:26
发布于 2025/06/28 10:26
营养不良性贫血是指因缺乏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必需营养素导致的贫血,主要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类型。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不良性贫血,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有关。长期素食、胃肠疾病影响铁吸收,女性月经过多或消化道慢性出血均可导致铁缺乏。典型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可能出现异食癖。治疗需补充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口服液等铁剂,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
巨幼细胞性贫血由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常见于长期偏食、胃切除术后人群。维生素B12缺乏多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脚麻木,叶酸缺乏可能导致舌炎。治疗需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口服叶酸片,饮食中应增加绿叶蔬菜、蛋类等富含叶酸食物,维生素B12需通过鱼类、乳制品补充。
部分患者同时存在铁与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常见于长期营养不良的老年人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症状兼具两类贫血特点,实验室检查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与大细胞性贫血混合表现。需联合补充铁剂与维生素B12/叶酸,并治疗原发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等。
严重蛋白质缺乏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常见于极端节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除贫血症状外,多伴有水肿、肌肉萎缩等蛋白质缺乏体征。治疗需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乳清蛋白粉、鱼肉等,严重者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
长期慢性感染、炎症或肿瘤导致的贫血虽非直接营养缺乏引起,但常合并营养不良。炎症因子干扰铁代谢,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必要时静脉补铁如蔗糖铁注射液。
预防营养不良性贫血需保持均衡饮食,铁缺乏者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胃酸缺乏者可选择氨基酸螯合铁。长期素食者应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老年人需筛查隐性消化道出血。出现持续乏力、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长期服用铁剂导致铁过载。孕期、哺乳期女性及生长发育期儿童需特别注意营养补充。
上一篇 : 小儿呕吐要忌食什么
下一篇 : 儿童拉肚子拉了5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