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假膜性肠炎

发布于 2025/06/29 10:49

小儿假膜性肠炎是指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的结肠黏膜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假膜性肠炎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水样便、黏液血便、腹部压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粪便检测、结肠镜检查等明确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1、病因机制

假膜性肠炎主要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导致。该菌属于肠道条件致病菌,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肠道菌群被抑制,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增殖并释放毒素A和毒素B,这些毒素可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和假膜形成。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克林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2、典型症状

患儿多表现为突发水样腹泻,每日可达10-30次,粪便中可见黏液或血丝,伴有特殊腐臭味。其他症状包括持续性脐周或左下腹绞痛、低至中度发热、食欲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征象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以及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查体可见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

3、诊断方法

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A/B是主要诊断依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较高。结肠镜检查可见特征性黄白色假膜附着于充血水肿的肠黏膜表面,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升高,电解质检测可发现低钾血症等异常。

4、药物治疗

轻中度患儿可口服甲硝唑片,该药能有效抑制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对于重症或复发患者,建议使用万古霉素颗粒进行肠道去污染治疗。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可改善腹泻症状,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5、护理要点

治疗期间应停用诱发抗生素,改为窄谱抗生素或更换其他类别药物。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高纤维、高脂肪食物刺激肠道。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排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状况,如出现高热、腹胀加重等需立即复诊。

预防假膜性肠炎需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广谱抗生素治疗。住院患儿应做好床边隔离,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手卫生。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含益生菌的食品如酸奶,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定期随访粪便常规和毒素检测,直至完全转阴。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增强儿童免疫力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小儿内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