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假膜性肠炎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疾病。假膜性肠炎主要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系统并发症。
1、脱水
假膜性肠炎患儿因频繁水样腹泻导致体液丢失,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及尿量变化,避免发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2、电解质紊乱
腹泻伴随钠、钾等电解质大量流失,可能引发低钠血症、低钾血症,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甚至肠麻痹。需通过血电解质检测确诊,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或氯化钾注射液纠正。家长应注意患儿是否出现嗜睡、腹胀等异常表现。
3、中毒性巨结肠
严重炎症反应可导致结肠扩张和蠕动消失,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腹胀如鼓、肠鸣音减弱。腹部X线显示结肠直径超过6厘米即可确诊,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用甲硝唑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必要时行结肠造瘘术。
4、肠穿孔
肠壁全层坏死可能引发穿孔,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板状腹、膈下游离气体。需紧急行剖腹探查术,切除坏死肠段后留置腹腔引流。术后需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家长需警惕患儿术后发热或引流液异常。
5、败血症
肠道细菌入血可引发寒战高热、呼吸急促、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脓毒症表现。血培养阳性确诊后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严重时联合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家长发现患儿意识模糊或皮肤瘀斑需立即告知医生。
假膜性肠炎患儿应进食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减轻肠道负担,恢复期逐步添加苹果泥、蒸蛋等低纤维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每日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定期复查血常规与粪便艰难梭菌毒素检测。若出现血便、持续发热或精神萎靡,需立即返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