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口长了个疙瘩一碰就疼
发布于 2025/07/07 14:00
发布于 2025/07/07 14:00
耳朵口长了个疙瘩一碰就疼可能是毛囊炎、皮脂腺囊肿或外耳道疖肿等疾病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挤压或抓挠。
毛囊炎是毛囊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可能与局部清洁不足、出汗过多或刮擦刺激有关。表现为红色丘疹伴触痛,顶端可能出现脓头。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进行抗感染治疗。保持患处干燥清洁,避免用手触碰。
皮脂腺囊肿因腺体导管阻塞导致分泌物积聚形成,继发感染时会红肿疼痛。囊肿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可能伴随局部发热感。感染期需医生评估后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阿奇霉素胶囊等抗生素,必要时需手术切除。日常避免挤压囊肿,防止感染加重。
外耳道疖肿为外耳道皮肤毛囊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见于挖耳损伤或进水后。疼痛较剧烈,可能放射至同侧头部,牵拉耳廓时加重。需医生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左氧氟沙星片配合鱼石脂软膏外敷。禁止自行挑破疖肿,以免感染扩散。
耳周淋巴结炎多由邻近组织感染引发,表现为皮下可活动的硬结伴压痛。可能与中耳炎、咽喉炎等疾病相关。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罗红霉素胶囊等药物控制感染。热敷可缓解症状,但持续肿大需排除结核等特殊感染。
表皮样囊肿为皮肤良性肿物,感染时会出现红肿。囊肿与皮肤粘连,内容物为角质碎屑。无症状时可观察,感染反复或影响外观时需手术完整切除。合并感染期间可使用克拉霉素缓释片、碘伏溶液消毒处理,避免剧烈摩擦患处。
日常需注意耳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洗澡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选择宽松的耳机减少局部压迫。若疙瘩持续增大、疼痛加剧或伴随发热、听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诊耳鼻喉科。治疗期间忌辛辣刺激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炎症消退。
上一篇 : 鼻部穿透性毛囊炎的症状是什么
下一篇 : 耳垂里有硬疙瘩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