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后面长了个疙瘩一碰就疼可通过热敷、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切开引流、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该症状可能由毛囊炎、皮脂腺囊肿、淋巴结炎、疖肿、脂肪瘤等原因引起。
1、热敷
早期红肿疼痛的疙瘩可采用热敷缓解。用温热毛巾敷于患处5-1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热敷适用于无明显化脓的毛囊炎或疖肿初期,若出现化脓则需停止热敷。
2、外用药物
局部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抗生素类药膏。这些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或疖肿。涂抹前需清洁患处,每日用药2次,持续使用至症状消退。
3、口服药物
感染严重时可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克拉霉素片等抗生素。这些药物可控制全身性感染,适用于伴随发热或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禁止饮酒。
4、切开引流
已形成脓肿的疖肿或皮脂腺囊肿需由医生行切开引流术。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做小切口排出脓液,术后需每日换药。该操作可迅速缓解疼痛并预防感染扩散,但需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继发感染。
5、手术切除
反复发作的皮脂腺囊肿或较大的脂肪瘤建议手术切除。医生会完整摘除囊肿包膜或瘤体,缝合切口后7-10天拆线。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该方法可根治病变组织,但会遗留细小疤痕。
日常应保持耳后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挤压疙瘩。选择宽松衣领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疙瘩持续增大、疼痛加剧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为恶性肿瘤。洗澡时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洗后及时擦干耳后褶皱部位。避免使用油性护肤品堵塞毛孔,油性肤质者可定期用硫磺皂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