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小下颌畸形如何治疗
发布于 2025/08/12 15:33
发布于 2025/08/12 15:33
后天性小下颌畸形可通过正畸治疗、正颌手术、功能矫治器、骨延长术及软组织填充等方式改善。该畸形可能由创伤、炎症、肿瘤切除或不良习惯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下颌后缩、咬合紊乱或面部不对称等症状。
适用于轻中度畸形患者,通过固定或活动矫治器调整牙齿排列及颌骨位置。常用金属托槽、隐形矫治器等器械,需持续佩戴1-3年。正畸治疗可改善咬合功能,但对骨性畸形效果有限,需联合其他治疗。
针对严重骨性畸形,采用下颌骨矢状劈开术或颏成形术等术式。术前需进行三维影像评估,术中通过截骨调整下颌位置,术后配合颌间固定。该方式能显著改善面部轮廓,但存在出血、感染等手术风险。
适用于生长发育期患者,如Twin-block或Activator矫治器。通过引导下颌前伸刺激骨改建,需每日佩戴12小时以上。治疗周期约6-24个月,对早期功能性畸形效果较好,但对成人骨性畸形无效。
采用牵张成骨技术逐步延长下颌骨,适用于骨缺损或严重发育不足者。需植入牵张器,每日调整0.5-1毫米,持续2-4周后固定3-6个月。该技术可精确控制延长量,但存在器械松动、骨不连等并发症。
通过注射透明质酸或自体脂肪移植改善颏部轮廓,适用于拒绝手术的轻度畸形。效果立即可见但维持期较短,需每6-12个月重复治疗。需注意避免血管栓塞等注射风险,无法解决咬合问题。
后天性小下颌畸形患者应避免长期口呼吸或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日常可进行唇肌训练增强软组织张力,选择软质饮食减轻颞下颌关节负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评估进展,正畸治疗期间需严格保持口腔卫生,术后遵医嘱进行张口训练预防关节强直。合并睡眠呼吸暂停者需监测血氧变化。
上一篇 : 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
下一篇 : 婴儿痉挛症吃什么食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