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发布于 2025/08/16 09:00
发布于 2025/08/16 09:00
缺铁性贫血是指因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或丢失过多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长期饮食中铁元素含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过少,或素食者未通过豆类、菠菜等植物性食物补充非血红素铁,可能导致铁储备逐渐耗竭。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及时、青少年挑食偏食也容易引发铁缺乏。
胃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胃切除术后等会降低铁的吸收效率。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可能影响胃酸分泌,而茶叶、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与铁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膳食铁的生物利用率下降,即使摄入充足仍可能发生缺铁。
妊娠期女性血容量扩张及胎儿发育需铁量增加,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引起铁消耗加速等情况,会使铁需求量超过日常摄入水平。若未及时补充铁剂,储存铁耗尽后即可能发展为缺铁性贫血。
月经量过多、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慢性失血是铁丢失的主要途径。每毫升血液含铁0.5毫克,长期少量失血可能未被察觉,但累计铁丢失可超过饮食补充能力,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
罕见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因铁利用障碍导致无效造血,需与营养性缺铁鉴别。这类患者铁储备可能正常甚至偏高,但铁不能被有效利用合成血红蛋白,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保证动物性食物摄入,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浓茶咖啡与含铁食物同服。孕妇、经期女性及青少年可定期检测血常规,出现持续乏力、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琥珀酸亚铁片等补铁制剂,同时针对原发病因进行干预。
上一篇 : 病毒性咽峡炎是怎么造成的
下一篇 : 大人得慢性咽峡炎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