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预防脊肌萎缩症
发布于 2025/08/28 11:16
发布于 2025/08/28 11:16
脊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可通过基因检测和产前筛查预防。脊肌萎缩症主要由SMN1基因突变引起,根据发病年龄和严重程度分为Ⅰ-Ⅳ型,其中Ⅰ型最严重。预防措施包括携带者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
脊肌萎缩症由5号染色体SMN1基因纯合缺失或突变导致,该基因编码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SMN2基因拷贝数影响疾病严重程度,拷贝数越多症状越轻。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25%患病概率。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孕前筛查能有效预防患儿出生。
Ⅰ型在出生6个月内发病,表现为吸吮无力、哭声微弱,多数2岁前因呼吸衰竭死亡。Ⅱ型在6-18个月发病,可独坐但无法行走。Ⅲ型儿童期发病,可独立行走但进行性肌无力。Ⅳ型成年发病,进展缓慢。分型依据运动功能里程碑和生存期评估。
基因检测是金标准,通过PCR或MLPA检测SMN1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肌酸激酶轻度升高。肌肉活检可见群组化萎缩和靶纤维。新生儿筛查采用干血斑基因检测,阳性者需进一步确诊。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通过鞘内注射调节SMN2基因剪接,需每4个月维持给药。利司扑兰口服溶液可增加SMN蛋白表达。基因替代疗法Zolgensma通过AAV9载体递送SMN1基因,单次静脉注射对Ⅰ型患儿效果显著。多学科管理包括呼吸支持和康复训练。
一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开展携带者筛查,我国南方人群携带率约1/50。二级预防通过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三级预防对确诊新生儿早期干预,生后6周内启用疾病修正治疗可改善预后。建议育龄夫妇孕前完成SMN1基因检测。
预防脊肌萎缩症需建立三级防控体系,普通人群孕前应进行携带者筛查,高危家庭建议接受遗传咨询。确诊患者需定期评估肺功能和营养状态,避免呼吸道感染。保持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使用矫形器预防脊柱侧弯。家庭成员应学习急救技能,备好咳痰机和血氧监测设备。日常饮食需保证充足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必要时采用管饲喂养。
上一篇 : 眼角纹手术多少钱
下一篇 : 左胸上方和左侧肩胛骨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