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大肠癌

发布于 2025/09/01 07:53

大肠癌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肠道慢性炎症、肥胖及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大肠癌是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

1、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显著增加大肠癌风险。这类患者存在APC或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肠道息肉癌变概率大幅提升。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预防息肉恶变。

2、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延长致癌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红肉高温烹饪产生的杂环胺、加工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均为明确致癌物。建议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烧烤、腌制品摄入。

3、肠道慢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修复-损伤循环中,癌变风险较常人高。这类患者需定期肠镜监测,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控制炎症。

4、肥胖代谢异常

内脏脂肪堆积会促进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分泌,刺激肠道细胞异常增殖。体重指数超过28的人群应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减重,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5、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会导致肠蠕动减慢,粪便中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可帮助加速肠道排空,降低癌变风险。

预防大肠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控制红肉每周不超过500克,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4之间。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出现便血、大便变细等报警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剂或维生素D补充剂进行化学预防。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