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与胃癌有何关系
发布于 2025/09/16 09:00
发布于 2025/09/16 09:00
慢性胃炎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增加胃癌风险,但并非所有慢性胃炎都会发展为胃癌。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因素有关。胃癌的发生通常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这种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持续性炎症反应。长期感染未治疗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这两种病变属于癌前状态。胃黏膜萎缩会使胃酸分泌减少,胃内环境改变可能促进亚硝酸盐类致癌物形成。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这种异常分化可能逐步发展为异型增生乃至胃癌。
除幽门螺杆菌外,自身免疫性胃炎也可能增加胃癌风险。这类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缺乏和胃泌素水平升高,长期刺激可能诱发胃内分泌型肿瘤。胆汁反流性胃炎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损伤胃黏膜,长期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遗传因素如CDH1基因突变携带者,慢性胃炎更容易进展为遗传性弥漫型胃癌。
胃癌的发展通常经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多阶段过程。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进展期胃癌预后明显变差。定期胃镜监测有助于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特别是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根除者。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金标准,能准确判断胃黏膜病变程度。
预防胃癌需从控制慢性胃炎危险因素入手。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规范进行四联疗法根除治疗,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损伤胃黏膜。日常饮食应减少腌制、熏烤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40岁以上人群如出现持续上腹不适、早饱、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已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变进展。
上一篇 : 大便黑便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 慢性结肠炎灌肠会马上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