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炎症时拔牙可能导致感染扩散或愈合延迟。口腔炎症状态下拔牙的后果主要有局部感染加重、出血量增加、干槽症风险上升、邻牙损伤概率提高、全身感染可能性增大。
1、局部感染加重
拔牙创口直接暴露于炎症环境中,细菌可能通过开放的牙槽窝进入深层组织。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脓肿患者,炎症可能向颌骨及周围软组织扩散。这种情况需要配合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
2、出血量增加
炎症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术中更易发生持续性渗血。牙龈炎患者拔牙时常见创面出血量超过普通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明胶海绵或缝合止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特别警惕出血风险。
3、干槽症风险
炎症环境会干扰血凝块形成,增加拔牙后干槽症发生概率。主要表现为术后3-5天剧烈疼痛伴腐臭味,常见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吸烟者和口腔卫生不良者风险更高,需进行牙槽窝清创处理。
4、邻牙损伤
严重龋坏或根尖病变的患牙,拔除时可能波及邻近健康牙齿。急性炎症期牙槽骨质地改变,操作中易发生意外折裂。这种情况需要评估邻牙牙髓状态,必要时进行根管治疗。
5、全身感染
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糖尿病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需提前控制血糖和炎症指标。术后需要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建议急性炎症期优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待红肿热痛症状缓解后再考虑拔牙。术前完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和剧烈运动。保持口腔卫生但不要过度清洁创面,饮食选择温凉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持续出血、剧烈疼痛或发热症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