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坏死不一定需要拔牙,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坏死程度和牙齿功能评估决定。治疗方案主要有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清创、骨移植修复、拔牙后修复等。
1、保守治疗
早期局限性牙槽骨坏死可通过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病情。定期进行专业牙周清洁,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配合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控制感染。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血供的行为,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阻止坏死进展。
2、药物治疗
对于合并感染的病例,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控制炎症。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或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需在医生严格监督下使用。
3、手术清创
当坏死范围较局限时,可通过手术清除坏死骨组织并保留健康牙体。手术需彻底去除病变骨质直至出现新鲜出血的骨面,术后配合骨诱导材料填塞。该方式适用于牙根尚有保留价值且周围支持骨未完全破坏的情况。
4、骨移植修复
中重度骨缺损可采用自体骨或人工骨材料进行移植修复。常用髂骨、颌骨外斜线等部位取骨,或使用羟基磷灰石等生物材料。移植后需要4-6个月骨整合期,期间需避免咬合负重,成功率与患者全身状况和口腔维护密切相关。
5、拔牙后修复
当牙齿松动度超过Ⅲ度或骨吸收达根尖1/3时,拔牙可能是最终选择。拔牙后3-6个月可考虑种植修复或固定桥修复。对于放疗后骨坏死等特殊病例,需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后再评估修复方案,整个治疗周期可能长达1年以上。
牙槽骨坏死患者日常应保持软毛牙刷轻柔清洁,使用冲牙器辅助清理食物残渣。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乳制品、深海鱼等。避免过硬、过热食物刺激患处,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出现异常疼痛、溢脓或牙齿移位需及时复诊,长期吸烟者必须戒烟以改善局部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