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被打掉后可通过紧急处理、临时修复、永久修复、口腔护理、定期复查等方式改善。牙齿缺失通常由外伤、龋齿、牙周病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牙龈出血、咀嚼困难等症状。
1、紧急处理
牙齿被打掉后应立即找到脱落的牙齿,手持牙冠部分用生理盐水或牛奶冲洗干净,避免触碰牙根。将牙齿放回牙槽窝或含在舌下保持湿润,30分钟内就医可提高再植成功率。若无法复位,需将牙齿浸泡在生理盐水中携带就诊。
2、临时修复
牙齿缺失后1-3天可进行临时修复,常用方法包括树脂临时牙或活动义齿。临时修复体能维持咀嚼功能,防止邻牙移位,保护牙龈组织。需避免用临时修复体咬硬物,进食后及时清洁,定期调整修复体贴合度。
3、永久修复
缺牙3个月后牙槽骨稳定时可选择永久修复,主要有种植牙、固定桥、活动义齿三种方式。种植牙通过植入人工牙根支持牙冠,咀嚼效率高且不损伤邻牙。固定桥需磨除两侧健康牙体,适合连续缺牙。活动义齿便于清洁但稳定性较差。
4、口腔护理
修复后需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清洁修复体边缘。种植牙患者需定期使用冲牙器清除种植体周围菌斑。避免用修复牙咬硬壳类食物,吸烟者应戒烟以减少种植体周围炎风险。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维护口腔健康。
5、定期复查
修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修复体密合度及咬合关系。种植牙患者需每年拍摄X线片评估骨结合情况。出现修复体松动、牙龈肿痛、咀嚼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调整。长期随访可及时发现并处理继发龋、牙周病等问题。
牙齿缺失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牙槽骨健康。避免单侧咀嚼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修复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二次损伤。夜间磨牙患者需佩戴咬合垫保护修复体。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维持修复体长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