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干性湿疹通过辨证施治改善皮肤干燥瘙痒,常用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药浴及膳食调理。
1、中药内服:
干性湿疹多因血虚风燥或脾虚湿蕴,内服方剂以养血润燥为主。血虚风燥型可用当归饮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等,脾虚湿蕴型可选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等。顽固性湿疹可配合消风散荆芥、防风、蝉蜕祛风止痒。需连续服用2-4周,配合体质调整。
2、中药外敷:
外用膏剂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紫草油紫草、当归、麻油可修复皲裂皮肤,青黛散青黛、黄柏、冰片缓解红肿瘙痒。急性期用马齿苋捣汁湿敷,慢性期以黄连膏黄连、凡士林薄涂,每日2-3次,避免抓挠。
3、针灸疗法:
取穴以曲池、血海、三阴交为主穴调节气血,配合局部围刺改善微循环。血虚加足三里健脾生血,风燥加风市穴疏风止痒。每周3次,10次为一疗程,可降低IgE水平减少复发。
4、药浴调理:
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各30克煎汤泡浴,水温37℃以下,每周2-3次。严重皲裂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儿童湿疹可用金银花、野菊花药浴。浴后立即涂抹医用凡士林锁水。
5、膳食建议:
忌食海鲜、辛辣发物,多食百合银耳羹滋阴润肺,黑芝麻糊养血润燥。脾虚者用山药薏米粥健脾利湿,日常可饮用桑叶菊花茶桑叶5克、菊花3克清热祛风。
中医治疗干性湿疹需坚持3个月以上,配合皮肤保湿护理。避免过度清洁,选择纯棉衣物减少摩擦。适度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促进气血运行,冬季室内湿度建议保持在50%-60%。急性发作期皮损渗液需及时就医,慢性患者可长期使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调节免疫力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