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炎症可能由牙菌斑堆积、龋齿、牙周疾病、牙齿外伤、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根管治疗、牙周手术、拔牙等方式治疗。
1、牙菌斑堆积
牙菌斑是牙齿表面形成的细菌生物膜,长期堆积会刺激牙龈导致炎症。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产物会破坏牙周组织,初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日常需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辅助控制菌斑。
2、龋齿
龋齿造成的牙体缺损会使细菌侵入牙髓腔,引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龋洞可能伴随冷热刺激痛和夜间自发痛。治疗需清除腐质后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复合树脂充填,严重者需行根管治疗。
3、牙周疾病
牙周炎会导致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形成深牙周袋滋生厌氧菌。典型症状包括牙龈溢脓和牙齿松动。基础治疗包括龈下刮治,重度病例可能需要翻瓣手术配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用药。
4、牙齿外伤
撞击或咬硬物造成的牙体折裂可能暴露牙髓,外伤后48小时内可能出现叩击痛和咬合不适。需拍摄牙片判断损伤程度,部分病例可用氢氧化钙盖髓剂保存活髓,完全脱位牙需再植固定。
3、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等系统疾病会降低牙龈组织修复能力,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这类患者口腔治疗需与内科协同管理,控制原发病同时使用碘甘油等温和消炎制剂。
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并使用牙线清洁邻面,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避免用牙齿开瓶盖等危险行为,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出现牙龈持续出血或牙齿松动时应及时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牙齿丧失。孕妇等特殊人群更应注意妊娠期牙龈炎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