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不镶牙可能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咀嚼功能下降、颞下颌关节紊乱及面容改变等问题。长期缺牙还可能引发牙槽骨萎缩、胃肠负担加重等连锁反应。
1、邻牙倾斜
缺牙区两侧牙齿会逐渐向空缺处倾斜移动,导致牙缝增宽。倾斜的牙齿与邻牙接触关系改变,容易嵌塞食物残渣,增加龋齿和牙周炎概率。典型表现为进食后牙龈肿痛、刷牙出血,需通过正畸矫正或邻面去釉恢复牙齿排列。
2、对颌牙伸长
缺失牙对应的上颌或下颌牙齿会因失去咬合阻力而过度萌出,可能造成咬合创伤。伸长牙的牙根暴露更易发生楔状缺损,冷热刺激敏感症状明显。严重时需要截冠处理或根管治疗,使用牙冠修复体调整咬合高度。
3、咀嚼功能减退
后牙缺失会降低咀嚼效率,未充分研磨的食物直接进入胃肠。长期单侧咀嚼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临床常用可摘局部义齿或种植牙恢复咬合功能,避免引发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4、牙槽骨萎缩
缺牙3个月后牙槽骨开始吸收,骨高度每年降低0.5-1毫米。严重骨萎缩会影响后期修复效果,上颌窦底过薄时种植需先进行骨增量手术。骨吸收可能导致唇颊部塌陷,显老态面容。
5、颞下颌关节病
长期缺牙导致咬合关系紊乱,关节盘移位概率增加。患者可能出现张口受限、关节区压痛等症状,夜间磨牙现象加重。需通过咬合板治疗配合修复缺牙,恢复正常的颌位关系。
建议拔牙后3-6个月内完成修复,前牙区建议优先选择种植牙或固定桥修复。日常避免用缺牙侧咀嚼硬物,使用冲牙器清理邻牙缝隙。定期口腔检查可监测牙槽骨变化,骨质疏松患者需提前干预骨量流失。修复后每年需复查修复体密合度,防止继发龋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