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在中医理论中与湿热蕴结、血虚风燥、脾胃失调、情志不畅、外邪侵袭等因素相关。
1、湿热蕴结:
过食肥甘厚味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湿热上蒸头面或外泛肌肤,引发红斑、油腻鳞屑。治疗需清热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外涂黄柏煎液。日常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
2、血虚风燥:
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而生风化燥。表现为干燥脱屑伴瘙痒,夜间加重。宜养血润燥,内服当归饮子,外用大枫子油涂抹。食疗推荐黑芝麻、阿胶糕,忌用碱性洗剂刺激皮肤。
3、脾胃失调:
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水谷精微输布异常,湿浊停滞肌肤。常见头皮、鼻翼处油腻性痂皮。需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主之,辅以苍术、陈皮代茶饮。按摩足三里穴,规律三餐七分饱。
4、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熏蒸皮表形成红色丘疹。疏肝解郁用丹栀逍遥散,配合梅花针叩刺肝俞穴。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保持情绪平稳。
5、外邪侵袭:
风热邪气客于肌表,与内湿相搏,发为急性渗出性皮疹。银翘散合六一散内服,野菊花煎汤外洗。发病期避免抓挠,外出佩戴透气防晒帽。
脂溢性皮炎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多食冬瓜、苦瓜等清热食材,限制牛羊肉及甜腻食品。适度练习五禽戏虎式以疏泄肝火,头皮病变者可每日梳头百下促进气血流通。急性期用马齿苋捣敷患处,慢性脱屑配合艾灸肺俞穴。衣物选择纯棉材质,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持续症状反复需排查真菌感染等继发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