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蓝天多了口罩少了

发布于 2018/01/24 10:05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王式功


自2013年以来,北京因较为严重的雾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每年冬季,由于北方供暖,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空气质量会明显下降。但2017年底,这样的情况并未发生。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1月,北京市PM2.5浓度的平均值创新低,为5年来的最低点。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值也显示出空气好转的态势,2017年10~12月,北京市PM2.5浓度的平均值较2016年同期下降了50%。

外国人:蓝天多了,口罩少了

英国广播电台(BBC)近期也刊文称,居住在北京的人们明显感受到了空气质量的变化。在北京已经生活了5年多的留学生安吉莉卡告诉BBC记者,2016年,她在街上几乎看不到人们的脸,因为都被口罩遮上了,但2017年这种现象几乎看不到了。

2018年元旦来北京旅游的法国姑娘玛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北京比她想象中要好很多。“我来中国已经2年了,现在在昆明当法语老师。之前我一直听说北京的雾霾很重,特别是冬天。可这次过来,我碰到的基本都是蓝天。去故宫那天,天真的很冷,风很大,但空气质量很好。如果北京的空气质量能一直这么好下去,我会考虑搬来北京工作。”

在公关公司工作的多喜来自韩国,由于前几年雾霾很重,她一直在考虑搬离北京。“在北京两年,我能明显感觉到空气质量的变化。现在,我基本不用戴口罩,但刚过来工作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冬天连蓝天都见不到。如果空气能持续好转,我就不打算去其他城市了。”

来自美国的艾瑞克是北京一家国际学校的老师。在北京6年,他亲眼见证了北京从无霾到重度污染,再到2017年有所好转的三个阶段。“过去每到雾霾天,我们就会控制孩子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有时候,孩子们会被雾霾呛得咳嗽,让人十分心疼。还记得以前给幼儿园小朋友上课,他们画的天空都是灰色的,我纠正说,天空应该是蓝色的,但他们觉得,自己看到的天空就是灰色的,就要画成这个颜色。”这几年,艾瑞克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因为忍受不了恶劣的空气质量而选择离开,这让身在异国的他愈加孤独:“我也有过离开的念头,但我舍不得可爱的孩子们。2017年下半年开始,北京的‘蓝天日’变多了,我整个人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

记者采访的10多名在京外国朋友,无一例外地都肯定了北京空气质量的好转。“蓝天多了,口罩少了”是他们谈话中最常提到的字眼。不过,英国人岳道明在表达肯定的同时,还提到了自己的忧虑:“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在变化,但我觉得这种改变与重污染工业搬迁到其他地区有关。作为国家名片,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在提升,但其他城市和一些小县城,是不是也能有同样的治理进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教授对这样的担忧表示理解。他说,在不同地区,空气质量的变化幅度必然有所差异,但整体来说,由于国家治污力度的不断加大,2017年全国的空气质量整体上较以往有所提高。

防霾口罩的年销售量变化,证实了王式功的上述说法。一名多年从事口罩采购和销售工作的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与2016年相比,其公司2017年的民用口罩销量下滑超过50%。很多经销商从夏天开始囤积防雾霾口罩,预备冬季销售,却没想到口罩需求暴跌,有一家经销商的库存口罩货值甚至达到2000万元。

专家称:人努力,天帮忙

2017年,北京空气质量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王式功说:“这与政府、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和老天的帮忙都有关。”

空气污染的形成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是污染物过量排放,以致超过了当地大气的自净能力;二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空气污染物难以及时稀释扩散而持续积累、浓度升高。而在2017年,这两方面都在朝着利好方向发展。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解释说,2017年的气象扩散条件明显好于前些年。一是风速增大,且风天很多,有利于吹散空气污染物;二是降雨少,湿度小,不利于二次颗粒污染物的形成;三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较多,为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了冷空气和大风带来更多清新空气外,政府治理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BBC在其文章中列举了一系列治理重措。比如,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26座城市,陆续关停或整改了多家重污染工厂;大力推行“煤改气”政策,污染较重的家庭燃煤正在被更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电等)替代。

“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能有效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推广‘煤改气’‘无煤化’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可缓解北方取暖季排污量大增的问题;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优化现有车辆结构,能够有效减少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大力建设通风廊道,增强城市空气净化能力;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并将环境改善目标纳入了考核……”王式功说,这些举措都说明了2017年国家治理空气污染的决心。此外,新兴起来的共享单车等生活方式,也为百姓“从我做起”的环保行为助力。

未来:迎来拐点还需10年

BBC援引北京市政府发布的数据称,2017年北京市PM2.5浓度的年平均值已降至58微克/立方米,虽然离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10微克/立方米标准尚有距离,却已经达到了2013年治理污染时定下的目标。而这是否意味着空气质量即将迎来拐点?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系教授弗兰克·凯里说,空气污染与气象关系密切,因此,某一年空气质量的提升并不能说明污染问题已解决,现在为治理结果下定论还有点早。王式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不能小觑‘人的努力’,但也必须明白,空气污染治理是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空气质量好转也是建立在多因素共同作用基础上的。来年,如果气象扩散条件变差,空气污染出现小幅度反弹也属正常现象。”彭应登说,现阶段,空气质量的气象因素条件敏感度较大,一旦天气出现波动,空气质量就会随之变化。只有当气象因素敏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日常污染排放可以控制在大气自净能力范围内,我们才会真正迎来拐点,而这仍需要10~15年的时间。

王式功认为,在迎来拐点前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界需进一步研究污染成因,并有针对性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治污应用技术;政府除了继续在污染减排和防控上加大力度,还应将城市通风廊道建设提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城市新区建设中,一定要提前规划好通风道,甚至可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执行;百姓应将减排当做一份社会责任,毕竟因污染空气受害或因清新空气受益,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