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讲堂:七类疾病要同时医心
发布于 2018/02/02 10:15 生命时报
发布于 2018/02/02 10:15 生命时报
主讲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建玲
人一旦生病,情绪也会随之低落。平时一个小小的感冒都能打击我们的精气神,更别说长期的慢性病和急重症,对患者的精神心理影响极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持续时间过长,甚至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临床上,以下7种疾病最要警惕情绪、心理问题。
一是肿瘤。大部分肿瘤病人在发现症状、接受诊断、忍受放化疗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恐惧;近一半癌症病人伴有抑郁情绪,严重者还会有轻生念头和行为。尤其是患有乳腺癌、宫颈癌的女病人,在切除乳房或子宫后,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正常女人,如果家人尤其是配偶在此时不能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患者会长期处于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中。
二是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可以说是“难兄难弟”,二者互为因果,又相互加重。一方面,数据显示35%~45%的冠心病患者及4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合并有抑郁症;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愤怒和敌意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很多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原因是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且急躁易怒、争强好胜及性格孤僻、多疑善感的人,脑血管病复发率比一般人高得多。“双心”关系密切,预防心脑血管病需格外注意调整精神心理状态。
三是甲状腺疾病。一般来说,甲亢与焦虑更密切,甲减与抑郁关系更密切。当甲状腺出问题时,患者更容易被激惹,遇到一点小事都会生气。且甲状腺疾病常见于女性,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及社会角色等原因本身焦虑水平就比较高,因病长期吃药和躯体不适往往会加重焦虑。
四是哮喘。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哮喘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近68%的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66%的哮喘患者有抑郁症状,自卑、敏感、强迫等也是哮喘病人常见的情绪心理问题。哮喘的病征和部分治疗药物是影响患者精神健康的主要原因。哮喘不可根治、反复发作、发作时呼吸困难等,会造成患者出现濒死感、无助感,还会给工作生活带来长期的负面干扰;某些哮喘治疗药物易引起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都会增加哮喘患者的心理应激,而这些消极心理因素又会反过来诱发和加重哮喘。
五是消化道溃疡。忧虑时吃不下饭,紧张时肚子疼,情绪与肠胃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中,急性应激导致的消化道溃疡是现代社会典型的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消化道溃疡病人本身就有易焦虑的人格特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抑郁、焦虑、敌对、失眠等情况也较普通人严重。而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忧虑、沮丧和过度用脑等,会加重胃溃疡的病情。
六是性功能障碍。有“难言之隐”的性功能障碍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常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精力减退、疲乏、多疑、失眠多梦等。尤其是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若出现性欲障碍、阴茎勃起障碍和射精障碍,自信心会受到巨大打击,甚至对人生和未来感到绝望。
七是头鼻部疾病。近年来国内突发的暴力伤医事件多与耳鼻喉疾病有关,这些病看似“小打小闹”,却深刻地影响人的主观感受。例如,鼻中隔偏曲的病人会因长期鼻子不通而难受、头疼、失眠,易出现精神衰弱而焦虑、易怒。做了鼻甲切除手术的患者,会因鼻腔过度通畅而出现咽部干燥感、窒息感、注意力无法集中、疲劳、烦躁、焦虑、抑郁等,这种异常称为“空鼻综合征”,这类患者近半数伴有精神压抑症状。
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各环节,精神和心理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患者自身、家属、医护人员都应重视,一旦发现负面情绪甚至心理问题,需及时干预。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患者,除遵医嘱对症治疗躯体疾病外,还要懂得自我调适:1.主动学习医学知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降低恐惧感;2.晒太阳、多运动,这两项活动被证明能有效降低抑郁情绪,建议患者多到户外散步、锻炼;3.向亲朋好友诉说、与病友交流恐惧和担忧,从人际关系中获得鼓励和支持,逐渐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4.做喜欢的事,用兴趣爱好来缓解焦虑紧张。另外,患者家属也应给病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切忌表现出“你是家里人的负担”“你现在还能干什么”等伤害患者的态度,要与病人一起积极地应对疾病。
对于精神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患者,需寻求医院精神心理科专家的帮助,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来缓解精神症状,以免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上一篇 : 拔罐的好处都有哪些呢?
下一篇 : 祛除黄褐斑 喝七宝祛斑饮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