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芽的土豆能吃吗?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发布于 2018/04/13 10:07 复禾健康

日常生活中的发芽食物不胜枚举,大到绿叶蔬菜、出土的块茎食物,小到用以调味的葱姜蒜都能发芽,那么土豆发芽可以食用的吗?我们应该怎么保存,才能避免土豆发芽呢?在保存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发芽的土豆能吃吗

发芽的土豆是不能食用的,因为发芽的土豆是有毒的。但是,并不是整个土豆都不能吃,只是发芽的那部分不能吃,切掉之后,其余部分仍然可以食用。

很多人会纳闷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会有毒呢,这是因为在存放的时间太长,温度较高,有阳光直射到土豆表面,都可能促使土豆长芽。发芽时,在出芽的部位产生许多酶,酶是生物催化剂,能使贮藏的物质分解,转变为供芽生长的物质。在这个物质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龙葵碱的毒素,它是一种生物碱,有溶血和刺激黏膜的作用。新鲜土豆中含有微量的龙葵碱,对人体没有危害,但土豆在储存过程中,龙葵碱含量逐渐增加,当土豆变成黑绿色或发芽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高达0.3-0.5%,人食入龙葵碱0.2-0.4克就可引起食物中毒。所以当食用发芽的土豆之后,就可能因为食用龙葵碱而中毒。

而发芽的土豆里面含有龙葵碱,这种物质对我们肠道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并能引起脑水肿、充血。此外,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症状表现为: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轻者出现上吐下泻,头晕、头疼甚至脱水,重者可致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如果土豆发芽了就扔掉,那也太可惜了,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性的食用。当土豆刚刚发芽、芽还生长得不大时,可以将芽和芽眼挖掉一块,其余部分还是可以吃的,因为这时的毒素还集中在芽眼及附近的部分,毒素还没有扩展。虽然经过上述处理,仍会残留一部分毒素,加工时要挖去芽和芽根,削去皮,用水浸泡半小时后再加工食用。这种土豆不宜炒丝或炒片吃,可以红烧、炖或者煮食。由于龙葵碱遇酸易分解,所以烹调时可加些醋。

如何预防土豆发芽

放入草袋、麻袋或装入垫纸的筐里

把土豆装入草袋、麻袋或装入垫纸的筐里,上面撒一层干燥的沙土,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就能延缓土豆的发芽。

将未成熟的土豆放在一起

将土豆放在旧纸箱中,并在旧纸箱中放几个未成熟的,这些土豆在成熟的过程中会散发一些乙烯气体,乙烯气体可以使土豆长期保鲜。

储存时不要用密实的塑料袋

使用密实的塑料袋,会不透气,造成土豆“呼”出的二氧化碳排散不到空气中,进而提高土豆周围温度,提高土豆发芽率。

避光

避光即所谓的阴暗处,土豆发芽的第一条件是需要光照,如果让它隔绝了光的照射,它发芽的几率会变得很小。

放入地窖保存

有条件的,可以挖一个小地窖,使温度适当,且隔几天就通通风,可以使土豆保存几个月不坏。把土豆放在低温、通风、干燥的地方,同时避免阳光照射,能够延长土豆的储存期。

和苹果一起保存

在放土豆的袋子里放几个苹果,也可以增长土豆的存放时间。因为成熟的苹果会释放出一种植物激素——乙烯,这种激素可以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和器官的脱落。把土豆和苹果放在一起时,苹果产生的乙烯会抑制土豆芽眼处的细胞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积累不到足够的浓度,自然不会发芽了。

干燥

保持干燥可以防止土豆吸水而让其里边的细胞开始分化,生出胚芽。只要保持存储地方的干燥,让土豆吸收不了空气里游离的水汽,那么,它发芽的可能性也会减少。

土豆上面带的泥土最好不要去掉

泥土能隔绝土豆与外界空气的直接接触,避免白日里天光对土豆的直接照射,减小它长出胚芽的可能。

尽量存放在高一点的架子上

存放高一点,可以避免土豆接触到地气。地气即所谓的地上的湿气与热气,那是促使植物发芽的又一重要因素,土豆沾染太多,也会生根发芽。

保存土豆的注意事项

忌暴晒

不能将土豆放在太阳下暴晒,这样会使土豆皮变绿或土豆变质霉烂,导致土豆不能食用。正确的方法是放在背阴通风的地方晾晒,并且最后是将土豆用通气的袋子装起来再放在干燥处。

忌潮湿

土豆属于鲜菜,湿度过大,通气不良会导致霉烂。

忌高温

在过高的温度下,土豆会发芽或腐烂,而温度过低土豆则容易冻伤不能食用。因此,存放土豆不能堆成一堆,以便土豆能呼吸透气。

忌杂居

一般其他的鲜菜也容易霉坏,所以土豆不宜与这些蔬菜放在一起。

忌红薯

土豆不可与红薯存放在一起,否则会导致红薯僵心或者土豆发芽。

土豆不能堆放

土豆不能堆放,以便土豆进行呼吸,放土豆时一定要把有伤疤、碰损土豆挑出来。

冷藏要适当

可以把土豆进行冷藏,冷藏时温度控制在3度到5度,相对湿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五至百分之九十。

总结: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内容,相信大家通过上文也也已经知道了发芽的土豆的不可以食用的,里面含有对肠胃刺激的龙葵碱,所以最好是不食用。本文中也跟大家介绍了几种可以预防土豆发芽的办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