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怎么导致的 导致慢性肾衰竭6个原因你知几个

发布于 2025/05/05 20:43

慢性肾衰竭可能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损伤等原因引起。

1、糖尿病肾病: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肾小球高滤过和微血管病变,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衰竭最常见原因,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可延缓进展,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

2、高血压肾损害:

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压力升高,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降压治疗目标值通常低于130/80毫米汞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3、慢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常见类型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等。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水肿,病理改变包括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用于特定病理类型,需肾活检明确诊断。

4、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导致双肾多发囊肿进行性增大,囊肿压迫正常肾组织引发肾功能减退。多数患者在40岁后出现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可伴有肝囊肿和颅内动脉瘤。控制血压和感染是关键,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

5、梗阻性肾病:

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或肿瘤等因素引起尿流受阻,导致肾盂积水和肾实质萎缩。长期梗阻可引起不可逆肾功能损害,解除梗阻后部分肾功能可能恢复。早期表现为排尿困难、腰痛,影像学检查可明确梗阻部位。

6、药物性肾损伤: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含马兜铃酸中药等具有肾毒性药物,可直接损伤肾小管或引起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量改变,及时停药后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改善。老年人、脱水状态者更易发生。

慢性肾衰竭患者需坚持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蛋白质以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为主。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严格监测血压血糖,限制高钾高磷食物摄入,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出现明显水肿或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