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瓶的过夜啤酒还能喝吗?

发布于 2018/08/16 16:45 复禾健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都喜欢没事喝些啤酒。另外,啤酒的酒精度数较低,口感好,深受人们的欢迎,很多人都会经常喝啤酒。那么夏天隔夜的啤酒还能喝吗?一般情况下,夏天啤酒隔夜了最好就不要喝了。夏天天气比较热,啤酒的度数比较低,很容易变质坏掉,因而,最好一次性喝完。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开了瓶的过夜啤酒还能喝吗?

啤酒度数较低,很容易变质,所以一般装在深色的酒瓶中,以减少光线的照射。瓶装的啤酒一般保质期是半年,开启后的啤酒最好是一次性喝完,免得二氧化碳逃逸影响口感。如果开瓶之后喝不完,尽量在3日内喝完,但还是建议过夜后最好不要喝。

因为啤酒的原料是麦芽和酒花,都是活性很强的多酚物质,久存后容易与蛋白质化合,破坏了啤酒的营养成分,也会使酒汁浑浊、变味。即使喝了味道也会变得不纯正了,同时啤酒口感被破坏后,苦味会增加,泡沫减少,二氧化碳也会消失。

喝啤酒不能吃什么?

胡萝卜

因其所含的胡萝卜素与酒精在肝脏酶的作用下,会生成有毒物质,危害健康。

烤肉烤串

一到夏天,就有三五成群的人喜欢到路边滩或烤肉坊吃烤串,以为吃着烤串喝着啤酒既凉爽又过瘾。吃烧烤能喝啤酒吗?答案是:坚决不行的。大家不知道,这种吃法对身体的害处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多数食物经过长时间的烧烤营养成分和蛋白质就会流失了,还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而酒精会扩张消化道的血管,也会破坏胃黏膜,这时食用的烤串很容易就被吸收,人体患癌的几率就会增加。这哪里是健康生活小常识,这分明是关系到身体健康的大道理啊!

凉粉凉皮

很多人喝酒时喜欢吃粉条、凉皮或凉粉,认为酸辣爽滑的凉粉和凉皮是非常好的下酒菜。其实,这个爱好和习惯是错误的,也是有损身体健康的。专家提醒我们,喝酒后不宜吃凉粉。因为加工凉粉或凉皮时,会加入大量的明矾,而明矾又起着收敛的作用。喝酒时再吃这类食物,就会减缓血液循环的速度,并延长酒精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对身体的危害是相当大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矾和酒精都需要肝脏来排毒,这两种食物搭配在一起就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这个健康生活小常识,对于经常喝酒的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腊肠和咸肉

有些人喜欢喝酒时点上一盘腊肠或咸肉,认为吃一口咸肉或腊肠,再喝一口小酒,是一件很美的事。酒虽然喝起来滋味绵长,但喝得过多,就会暗藏着健康隐患。而熏制的腊肠和腌制的咸肉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当酒和这两种食物溶解在一起时,患胃癌和食道癌的风险就会加大。

生鱼刺身等海鲜食品

有些人喜欢吃生鱼刺身、醉虾等生冷海鲜,认为这是上好的下酒菜。海鲜能生吃吗?专家一语中的:这是对身体有害的食用方法。因为这些生冷海鲜中,含有大量的硫胺素酶,它会破坏维生素B1。这些生冷海鲜中的硫胺素酶只有在加热60度时才能失去作用。如果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会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要是喝酒时大量食用这些生冷海鲜,维生素B1的缺乏就会更加严重。

资料显示,食海鲜时饮用大量啤酒会引起痛风症,易发生尿路结石。原因是海鲜中富含嘌呤、苷酸两种成分,啤酒中富含的维生素B1正是这两种成分分解代谢的重要催化剂,会使血中的尿酸含量增加。一旦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时,就会以钠盐形式沉积起来,使人出现痛风或形成结石。

啤酒的禁忌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不宜饮用啤酒

啤酒中的酒精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影响患者正常饮食控制。一次饮啤酒过量可使人体内血糖含量增高。

尿路结石患者

酿制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等,这些物质会导致尿路结石,使病情加重。

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冠心病的人不宜饮用啤酒。

痛风患者不宜饮用啤酒

啤酒内含大量的嘌呤、核酸,痛风患者饮用啤酒后,可使血中尿酸增多,引起痛风。

肥胖症患者

喝啤酒易发胖,原因是清爽的苦味可刺激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使胃口大开,进食多,增加了热量。

心脏病患者

心脏中的脂肪过多,会造成心脏功能减弱,心脏扩大,形成“啤酒心”,造成心肌损害,若不能及时修复,可加速心脏衰老和功能衰竭,并出现供血不好和心动过速等。

患有胃炎的人不宜饮啤酒

啤酒宜引起慢性胃炎,过多饮用还可引起胃出血。啤酒对胃黏膜有刺激,造成胃黏膜的损害,胃黏膜充血和水肿,出现食欲减退、上腹胀满。

服药者不宜饮用啤

啤酒可与药物产生副作用,既增加酸度也影响药物的分解和吸收,影响药物疗效。特别是对抗生素、降压药、镇静剂、抗凝剂等,影响更明显。

结语:上面的文章就是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关于生活中喝啤酒的相关问题了。另外,小编在这里还想说的是,肝病患者不宜饮用啤酒。因为,啤酒里含有酒精,酒精经胃肠吸收到体内后,需经肝脏等组织器官的代谢将其分解。有肝能不正常,解毒能力弱,不能及时发挥解毒作用,易发生酒精中毒。从而会造成毒害肝脏细胞的乙醛大量积聚在肝脏内,促使肝病恶化。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