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白血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区别包括骨髓造血功能状态、血细胞减少类型、恶性克隆存在与否、典型症状及治疗方案五个方面。
1、骨髓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细胞显著减少;白血病则表现为骨髓内异常白细胞恶性增殖,正常造血受抑制但骨髓增生程度通常活跃甚至极度活跃。
2、血象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降低),外周血无幼稚细胞;白血病常见白细胞异常增高或减少,外周血涂片多可检出原始或幼稚细胞,常伴随单系或多系血细胞异常。
3、疾病性质: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良性疾病,无恶性克隆证据;白血病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存在特定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流式细胞术可检测到免疫表型异常的细胞群。
4、临床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贫血、感染和出血三大症候群为主,无脏器浸润表现;白血病除血细胞异常症状外,常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髓外浸润体征,急性白血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5、治疗原则:
再生障碍性贫血首选免疫抑制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需根据分型采用化疗、靶向治疗或移植,慢性髓性白血病需长期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控制病情进展。
日常护理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与出血。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冷刺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碰撞伤,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需绝对卧床;居住环境定期消毒,外出佩戴口罩;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发热或皮下瘀斑需及时就医。心理上需建立长期治疗信心,家属应协助患者记录症状变化与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