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侧面骨头突出可能由拇外翻、扁平足、骨关节炎、创伤后畸形、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矫形器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矫正、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1、拇外翻:
拇外翻是足部第一跖趾关节向外侧偏斜的常见畸形,主要表现为大脚趾根部内侧骨质突出。长期穿窄头高跟鞋可加重足部压力分布异常,导致跖骨头内侧反复摩擦形成骨赘。非手术治疗包括佩戴分趾垫缓解摩擦,严重畸形需行截骨矫形手术。
2、扁平足:
足弓塌陷时距骨头向内侧下移,可能表现为足舟骨部位异常隆起。扁平足患者足部力学结构改变,行走时足内侧受力增加,易引发胫后肌腱炎。定制足弓支撑鞋垫可改善症状,合并肌腱损伤需进行肌腱修复术。
3、骨关节炎:
足部小关节退行性变可导致骨赘增生,常见于中跗关节或跖趾关节。关节软骨磨损后出现代偿性骨质增生,触摸有坚硬骨性突起。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可缓解疼痛,晚期需考虑关节融合术。
4、创伤后畸形:
跖骨或跗骨骨折愈合不良可能造成骨骼错位隆起,多伴有局部压痛和活动受限。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会改变足部生物力学,可能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轻度畸形可通过矫形鞋改善,严重者需截骨重新固定。
5、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性跗骨联合或骨骼发育异常,表现为足部特定部位骨性突起。这类结构性异常通常在青少年期显现,可能伴随步态异常。无症状者无需特殊处理,影响功能时需进行骨桥切除等矫正手术。
日常应选择鞋头宽松、鞋跟低于3厘米的软底鞋,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每日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锻炼:坐位用毛巾套住前脚掌向身体方向牵拉,每次保持15秒。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有助于减轻足部压力,体重超标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若骨突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影响穿鞋,应及时至足踝外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