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止痛药的“三四三”原则

发布于 2018/10/24 13:22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王海莲


从2004年开始,国际疼痛学会就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作为每个人一生中感知最早、最多的主观感觉,人们对疼痛的体验特别丰富:急性痛、慢性痛、酸痛、胀痛、刺痛、绞痛、跳动样痛、撕裂样痛……这些痛,有些让你撕心裂肺,有些让你坐卧不安,但更多时候人们却忽视了它。

实际上,疼痛不仅提示我们正处在或大或小的危险之中,也提醒医生用恰当方式去化解患者这种危险,患者自己也要用点心,不要盲目用药压制,否则适得其反,还可能“上瘾”。

止痛用药,有三个阶梯

三阶梯用药方案和原则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在1982年提出,目的是“让癌痛病人不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如今,这种用药模式已经应用到其他疼痛患者。所谓三阶梯,是在对患者的状态做出评估后,根据其疼痛程度(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原因,适当选择相应阶梯的镇痛药。目前,这是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强调从非阿片类用起,逐渐升级。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王海莲指出,在三阶梯用药方案中,轻度疼痛患者应主要选用第一阶梯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包括含有布洛芬(如芬必得)、双氯芬酸(如扶他林)、对乙酰氨基酚(如必理通)等成分的非处方药。这类药对大多数的轻度疼痛,如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牙痛、肌肉疼痛、神经痛、痛经等都能有效缓解。但此类药物大部分会对消化道造成损害,一般建议饭后服用。高血压患者、消化性胃溃疡患者、心脏病患者、哮喘患者需谨慎使用。

对于中度疼痛患者,王海莲提示,应选用第二阶梯药物——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可待因等。使用曲马多时,患者常常会有恶心、呕吐、幻觉等副作用,所以,应先小剂量服用,由半片开始,等到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到正常使用量,最多不能超4片。

重度疼痛患者多数为癌痛患者,一般选用第三阶梯药物——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这类药物会让患者产生恶心、呕吐、便秘等不适,出现恶心、呕吐时,可适当服用吗丁啉、维生素B6等缓解。若出现便秘,可选择服用乳果糖口服液或外用开塞露,平时也可以多吃些酸奶、蔬菜来缓解症状。

合理选药,避四个误区

生活中,一些人过于依赖止痛药,稍有痛感就马上吃药;同时,很多人又过于谨慎,即使疼痛难忍也扛着不吃,以致影响生活质量。王海莲强调,使用止痛药,要消除以下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1.不分痛因,随意吃药。

出现疼痛症状,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若在不明确痛因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止痛药,有可能止住了疼痛,却掩盖了原发病,不利于患者和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拖延病情甚至加重。

另外,一些非处方止痛药的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不仅对消化系统、肾脏、肝脏、心脑血管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严重时还可造成胃穿孔、肾衰竭、肝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

误区2.感觉不管用,随意加量。

有些人吃了止痛药之后感觉效果不明显,于是不管医嘱和用药说明,自己私自加量。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止痛的效果,反而容易引起身体的其他不适。

一般来讲,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的止痛药都有一个“封顶效应”,即在效果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增加剂量,也不会提升止痛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副作用。因此,当发现目前使用的止痛药无效时,应及时就医,请医生帮助调整用药。

误区3.长期使用同一种止痛药。

一般来讲,市面上能买到的止痛药都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建议以3~5天为一个周期,具体应以药品说明书为准。以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为例,其说明书中指出,“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而临床上,就曾有患者连续使用15天后出现视力模糊,停药数天后才逐渐恢复视力的案例。

误区4.担心不良反应,不敢用药。

许多人害怕上瘾而拒绝使用止痛药,其实,对疼痛的忍耐可能会耽误很多疾病的最佳诊疗时机。譬如对癌症患者而言,及时、按时用药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的剂量也较低。长期得不到止痛的患者,容易焦虑、寝食难安,影响生存质量,使其不能耐受原发病的手术和放疗、化疗。

判断轻重,看三个表现

疼痛是一种很主观的感觉,家人很难去判断你的疼痛程度。临床上,夜间睡眠是判定疼痛等级的重要标准。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可以通过如下表现判定疼痛的严重程度,更好地避免用药不足或过度用药:

轻度:虽有疼痛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入眠浅,易病醒,要求服用止痛剂。

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强迫体位。

在常用的非处方药中,儿童可选用含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止痛药,尽量避免使用其他类别;如果疼痛剧烈,想要快速止痛,可选用双氯芬酸钾(扶他捷),一般20分钟左右起效,其他止痛药的起效时间在30分钟左右;若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或在用药时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应及时咨询医师,调整用药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