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脊椎酸痛可能由肌肉劳损、椎间盘退变、骨质疏松、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等原因引起。
1、肌肉劳损: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使用背部肌肉会导致局部乳酸堆积和肌纤维微损伤,表现为酸痛感。常见于伏案工作、搬运重物或运动后。可通过热敷、按摩及适当休息缓解,严重时需就医排除其他病变。
2、椎间盘退变:
随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流失,弹性降低可能压迫神经根,引发酸痛并伴随下肢放射痛。这与长期负重、脊柱受力不均有关,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包括牵引疗法、非甾体抗炎药和核心肌群锻炼。
3、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使椎体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微小骨折,表现为持续性酸痛伴身高缩短。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高发,双能X线吸收检测可确诊。需补充钙剂、维生素D并进行抗骨松药物治疗。
4、脊柱侧弯:
脊柱三维畸形导致两侧肌肉张力失衡,单侧肌肉长期代偿收缩引发酸痛。青少年特发性侧弯多见,X线显示Cobb角大于10度可诊断。轻症通过矫形体操改善,重症需支具或手术矫正。
5、强直性脊柱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和脊柱,晨僵伴夜间痛是特征表现,HLA-B27基因检测阳性率达90%。疾病活动期需使用生物制剂控制炎症,配合康复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单侧背包或久坐超过1小时,建议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每周进行3次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背部肌肉力量,饮食中增加奶制品、深绿色蔬菜补充钙质。急性发作时可短期使用镇痛贴剂,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障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