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分娩死亡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难产是威胁母婴安全的主要并发症。分娩风险与孕妇年龄、产前保健质量、分娩方式选择、基础疾病控制及医疗资源水平密切相关。
1、高龄妊娠风险:
35岁以上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并发症概率显著增加。这些疾病可能引发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危急情况,需通过规范产检监测血压血糖变化,必要时提前住院待产。
2、产前检查缺失:
未定期进行超声、胎心监护等产前评估,可能遗漏胎儿窘迫、胎位异常等风险。规范产检能及时发现骨盆狭窄、巨大儿等难产因素,建议妊娠28周后每周进行胎心监护。
3、分娩方式选择:
存在剖宫产指征却坚持阴道分娩,可能造成产程停滞、子宫破裂等危险。瘢痕子宫、前置胎盘等情况应遵医嘱选择手术分娩,避免强行顺产导致大出血。
4、妊娠合并症:
心脏病、重度贫血等基础疾病会加剧分娩风险,表现为心肺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此类孕妇需在多学科团队监护下分娩,提前备好急救血液制品。
5、医疗资源差异:
偏远地区急救输血、新生儿复苏等医疗条件不足,使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急症死亡率升高。建议高风险孕妇提前转诊至三级医院待产。
孕期保持每天30分钟散步等适度运动可增强产力,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预防贫血,控制每周体重增长不超过500克。学习拉玛泽呼吸法有助于缓解产痛,出现规律宫缩后避免进食固体食物。建议妊娠36周起准备待产包,包含产褥垫、吸管等必需品,紧急情况发生时能立即就医。产后注意会阴伤口清洁,观察恶露量及颜色变化,42天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