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与心肌梗死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心肌梗塞是传统中文表述,心肌梗死为现代医学术语,二者本质无区别。
1、术语演变:
心肌梗塞源于早期医学翻译,强调血管阻塞过程;心肌梗死是现行《内科学》标准术语,突出心肌细胞死亡结局。2005年起全国统编医学教材已统一采用"心肌梗死"表述,但临床中两种说法仍并存。
2、病理机制:
发病本质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后导致供血区域心肌细胞坏死。根据阻塞时间可分为超急性期(6小时内)、急性期(6小时-7天)和陈旧期(7天后)。
3、诊断标准:
无论使用哪种术语,诊断均需满足三项标准:持续胸痛超过30分钟、心电图特征性ST段抬高或压低、心肌酶谱异常升高。临床分型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4、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以尽快恢复血流为核心,包括药物溶栓(如尿激酶、阿替普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级预防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阿托伐他汀)和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5、预后管理:
坏死心肌不可再生,重点在于保护存活心肌。发病后需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包括心肺功能评估、有氧运动指导和心理干预。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保持情绪稳定可降低再梗风险。
日常需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监测血脂、血糖等指标。饮食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突发胸痛持续15分钟不缓解应立即呼叫急救,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内。康复期可练习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但需避免屏气用力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