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换血疗法需严格监测生命体征、控制换血速度、预防感染、评估凝血功能及选择适配血液。该疗法主要用于严重溶血性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等危急情况,操作过程需由新生儿科专业团队执行。
1、生命体征监测:
换血过程中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体温。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易出现循环波动,需配备急救设备。每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出现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需立即暂停操作并处理。
2、换血速度控制:
全血交换速度建议每分钟2-5毫升/千克体重,双倍换血总量需在1-2小时内完成。速度过快易引发心衰或电解质紊乱,过慢则增加导管相关血栓风险。使用输血泵精确调控,同步监测中心静脉压。
3、感染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包括穿刺部位消毒、使用封闭式输血系统。导管留置期间每日评估穿刺点,出现红肿渗液需拔管并送细菌培养。换血后24小时内监测炎症指标,预防败血症发生。
4、凝血功能评估:
术前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每置换100毫升血液需复查指标,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通常按1:3配置。出现穿刺点渗血或瘀斑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
5、血液适配选择:
选用CMV阴性、辐照处理的O型Rh阴性红细胞与AB型血浆组合。血制品需预温至37℃,血红蛋白浓度调整至150-180克/升。G6PD缺乏症患儿禁用含氧化剂保存液的血液。
术后24小时内维持暖箱温度36.5-37.2℃,每2小时监测经皮胆红素值。母乳喂养需暂停24小时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配方奶选择低渗透压类型。出院后每周随访血常规与肝功能,3个月内避免接种活疫苗。家长需掌握黄疸复发征兆,如皮肤黄染加重、嗜睡或拒奶等需及时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