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撞伤后持续疼痛可能由软组织损伤、肌肉拉伤、骨膜反应、神经压迫或隐匿性骨折引起,可通过冷热敷、药物缓解、制动保护、康复训练或医疗检查等方式干预。
1、软组织损伤:
撞击可能导致皮下脂肪、筋膜等软组织挫伤,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淤血,炎性介质释放刺激痛觉神经。急性期表现为肿胀、压痛,48小时内冰敷减轻渗出,后期热敷促进吸收,疼痛持续超过1周需排除深部损伤。
2、肌肉拉伤:
外力作用下肌纤维部分撕裂,常见于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疼痛随肌肉收缩加剧,可能伴有局部硬结。轻度拉伤通过休息和弹性绷带固定可自愈,中重度损伤需超声检查确认撕裂范围。
3、骨膜反应:
骨骼表面骨膜富含神经末梢,撞击后发生无菌性炎症。特征为深部钝痛且按压时加重,X线检查无骨折线但可见骨膜增厚。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症状,剧烈疼痛需排查应力性骨折。
4、神经压迫:
肘部尺神经或桡神经浅支在撞击后可能发生卡压,表现为放电样疼痛伴感觉异常。Tinel征阳性提示神经损伤,肌电图检查可定位压迫点,轻度卡压通过神经营养药物改善,严重者需手术松解。
5、隐匿性骨折:
桡骨远端或肱骨外科颈等部位可能存在裂隙骨折,初期X线难以发现。疼痛夜间加重且伴功能障碍时,需行CT或MRI检查。确诊后需石膏固定4-6周,延迟治疗可能影响愈合。
建议伤后72小时内保持患肢抬高,避免剧烈活动加重损伤。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如鸡蛋、西兰花等。恢复期可进行握力球训练改善循环,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皮肤麻木、关节活动受限时应及时骨科就诊,排除韧带损伤或关节腔积血等并发症。夜间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需避免与酒精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