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分为感染性胃肠炎和非感染性胃肠炎两类,主要根据病原体类型和发病机制区分。
1、感染性胃肠炎:
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胃肠道黏膜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性病原体,以及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性病原体。病毒性胃肠炎多表现为水样腹泻伴低热,细菌性感染常出现黏液脓血便和高热。确诊需通过粪便培养或抗原检测,治疗以补液和病原体针对性用药为主。
2、非感染性胃肠炎:
由非病原体因素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酒精损伤等化学性因素,以及放射治疗、腹部外伤等物理性因素。特征为突发腹痛呕吐但无发热,粪便检查无病原体。治疗需去除诱因并配合黏膜保护剂,严重者需禁食胃肠减压。
预防急性胃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变质食物,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感染性胃肠炎患者应隔离餐具,症状持续48小时以上或出现脱水征象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建议食用米汤、馒头等低渣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胃肠负担。日常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