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膜炎怎么传染 介绍急性结膜炎的几个传染途径

发布于 2025/06/10 14:51

急性结膜炎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水源传播五种途径传染。患者眼部分泌物是主要传染源,需警惕公共场所交叉感染风险。

1、直接接触传播:

患者用手揉眼后与他人肢体接触可直接传播病原体。常见于家庭成员间拥抱、亲密接触,或医护人员检查时不慎触碰患者眼部后未及时消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腺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接触侵入结膜囊,潜伏期1-3天后出现眼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2、间接接触传播:

沾染病原体的物品是重要传播媒介。共用毛巾、枕头、眼妆工具等个人物品,或接触被污染的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揉眼,均可导致感染。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在发病后7-10天内,其接触过的物品表面仍可能具有传染性。

3、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病原体飞沫可经空气传播至他人眼部。腺病毒性结膜炎在发病初期伴随上呼吸道症状时传播风险最高。密闭空间如教室、车厢等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需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4、母婴垂直传播:

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可能感染淋球菌或衣原体性结膜炎。母亲生殖道病原体通过产道分泌物直接接触婴儿眼部,出生后2-5天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导致角膜穿孔。孕期筛查与预防性滴眼液可有效阻断传播。

5、水源传播:

公共泳池、温泉等水体被病原体污染后可引起暴发流行。腺病毒在氯化水中仍可存活,游泳时水直接接触结膜导致感染,常表现为双眼同时发病伴咽痛发热。夏季高发期应避免佩戴隐形眼镜下水。

预防急性结膜炎需落实个人防护措施:接触眼部分泌物后立即用流动水洗手,避免共用眼部护理用品;流行期间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使用红霉素眼膏预防感染;游泳选择水质达标场所,结束后用人工泪液冲洗结膜囊。出现眼红、畏光、异常分泌物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眼科就诊明确病原体类型,细菌性感染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病毒性感染以干扰素滴眼液辅助治疗,期间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