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肛门息肉主要表现为便血、肛门肿物脱出和排便习惯改变。典型症状包括无痛性便血、息肉脱垂至肛门外以及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
1、无痛性便血:
早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排便后滴落鲜红色血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不与粪便混合。出血量通常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需与肛裂出血鉴别,后者多伴有排便疼痛。
2、息肉脱垂:
随着息肉体积增大,排便时可见红色肉样组织从肛门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动推回。脱出物表面易发生糜烂出血,可能引发肛门潮湿瘙痒。需注意与痔核脱垂区分,息肉脱出物多有蒂部连接。
3、排便异常:
息肉刺激肠壁可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便秘,部分患儿出现里急后重感。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肠套叠,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等急腹症症状。长期排便异常可能影响儿童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发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通过肛门指诊和结肠镜检查确诊。日常需保持高纤维饮食,推荐食用燕麦、火龙果等软化粪便的食物;避免久坐久蹲,每日进行提肛运动;便后温水清洁肛门,防止继发感染。多数儿童息肉属良性幼年性息肉,但需排除家族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