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可通过心理量表评估、临床症状观察、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五种方法综合测试。
1、心理量表:
常用老年抑郁量表(GDS-15)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筛查。GDS-15专为老年人设计,剔除躯体症状干扰,通过15个简单问题评估情绪状态;HAMD包含24项症状条目,由医生访谈评分,能区分抑郁严重程度。两种量表需在安静环境中由专业人员指导完成。
2、症状观察:
核心症状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伴随睡眠障碍(早醒为主)、食欲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老年患者常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如慢性疼痛、消化道症状,需注意情绪表达隐匿性特点。典型病例会出现晨重夜轻的情绪波动和自责妄想。
3、病史采集:
重点询问抑郁发作史、家族精神病史、近期生活事件(如丧偶、空巢)。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或服用激素、降压药可能诱发抑郁症状。需评估自杀风险,包括是否有自杀计划、准备行为等,这部分需家属配合提供信息。
4、体格检查:
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等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检查关注表情呆滞、动作迟缓等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体重减轻、血压升高、心率变异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征,需与躯体疾病鉴别。
5、实验室检查:
包括甲状腺功能、维生素B12、叶酸检测等排除营养代谢性疾病。脑电图或MRI用于鉴别脑血管病、脑萎缩等脑器质病变。重度患者需检测肝肾功能,为后续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建议家属定期陪伴老人进行户外散步、园艺等低强度活动,保持每日30分钟日照。饮食增加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补充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白天卧床。社区可组织手工、书法等团体活动促进社交。若发现持续情绪异常或认知功能下降,应及时陪同至精神科或老年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安眠药物掩盖症状。